過去我們習慣於忽視腸道,總覺得小腸就是一團軟塌塌的纏在肚子裏,大腸就是儲藏便便的地方,給人感覺不太好。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腸道的位置就是下丹田之所在。我們常說意守丹田,氣沉丹田,都是指臍下三寸的下丹田。中醫四大經典中之『難經』,詮釋下丹田是『生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人體的強弱,甚至生死存亡,全賴丹田元氣之盛衰,腸道是我們生命運轉的動力源頭。

在這裡讓腸道博士先暫不分享別的新知,就先來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奇妙的人體吧!我們的消化道由口腔開始,先是長約30公分的食道,進入容積約4公升的胃(四公升呢!讀者們很驚訝吧?),然後就是腸道 (gut),包括長約5-6公尺的小腸,及1.5-2公尺的大腸,最後是肛門。如果把你的消化道拉直,可以從一樓地板,直達三樓的地板,這麼長的器官可以完好地收納入人體中,造物者真是神奇。

顧名思義,消化道的基本功能就是消化與吸收,這各位應該以前就聽過不少了。消化作用包括物理性的,牙齒撕咬磨碎,消化道多種類型的蠕動,攪拌推送;也包括化學性的,分泌唾液,胃液,胰液,腸液等含各種消化酵素的消化液,加上荷爾蒙及神經的精密調控,於是,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澱粉,被分解成適合小腸吸收的小分子物質。

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消化道雖然由口腔開始,但消化作用的啟動卻在腦部,我們看到,聞到,聽到,甚至想到美食時,口水,胃液等,已經開始分泌,甚至心跳,血流都有變化。

當食物進入口腔,牙齒磨碎食物,與含消化酵素的口水均勻混和,開始消化食物。用餐吃飯細嚼慢嚥,可以減輕胃腸負擔。蛇可以一口吞下小動物,我們的消化道卻只能處理充分嚼碎,而且部分分解的食物。

胃是一個兼具殺菌及消化功能的強力攪拌機,它以強有力的蠕動,將食物攪拌、磨碎,同時胃液中的蛋白酶將食物分解成濃濃稠稠的食縻。胃液的強酸能殺滅食物中大部分的細菌及病毒。你相信嗎?將胃液滴在皮膚上,會腐蝕見骨的!!胃部本身則有一層厚達1-2公分的黏液保護,所以胃壁不至於被自己的強酸腐蝕,我們的胃是多麼強韌特殊的構造呀。

胃也是一個食物加工儲存槽,飽餐一頓後,胃會花2-4小時,慢慢的將酸性的食縻,在胃下端調成中性後,分批送入小腸。這個保護機制十分重要,就像高速公路如果流量太大,就會實施『閘道管制』,不讓太多車輛湧入,腸道也是一樣,小腸是高效能自動化生產線,如果沒有胃替它控制流量,絕對塞車當機,而且強酸的食縻大量湧入沒有黏液保護的小腸,立刻引起十二指腸潰瘍。您身邊的親朋好友可有這種經驗呢?

小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及迴腸。肝臟製造的膽汁,胰臟製造的胰液,都注入十二指腸,加上小腸自己分泌的腸液,將食縻徹底分解。

小腸中佈滿數百萬的絨毛,總表面積比一個網球場還大。這麼大的表面積,大大增加吸收養分的效率,而且絨毛隔著單層上皮細胞,內部就是密密麻麻的微血管、乳糜管等,可以將吸收進來的養份,快速運送到全身,構成一個高效率的養分吸收及運送系統。  

大腸可以想成是便便製造成形的工廠,它內壁平滑,沒有絨毛,大腸吸收水分,讓食物殘渣慢慢固化成便便,儲存在乙狀結腸,等待便意,啟動排便功能。更重要的是,大腸也是一座精密調控的微生物醱酵工廠,食物殘渣在小腸大約只停留7-9小時,在大腸卻停留長達30-48小時,如果便秘的話,時間更久。大腸裏面住著高達100兆的微生物,它們有充分的時間去進一步處理食物殘渣。

中醫對腸胃有很傳神的描述,講胃,胃是『倉糜之官』,是『五臟六腑之海』。我們吃下食物,在胃裏面,腐熟轉化,滋養五臟六腑。

講小腸,小腸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從胃接受腐熟的水穀(食物),轉化成氣血精華。

再說大腸,大腸是『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大腸傳導水液,也傳導糟粕,將水液〝津〞(吸收)入體內,將糟粕排出體外。

請你再多看一眼我們的消化道,由口腔到肛門,像一條貫穿身體的軟管子,但各部份的結構不同,功能也不同。各部份都盡忠職守。在我們一生中,這條管子要為我們消化多達50公噸的食物,相當於800個〝我〞的重量。

50公噸怎麼算出來的呢?我希望健康的生活到90歲,每天平均吃1.5公斤食物,90年就差不多是50公噸。這50公噸的食物,在腸道裏轉化成精氣血,讓我在九十年的人生中,每天可以努力工作,享受生活。所以,難經中才會形容腸道是生命之祖,生氣之源。

  看完一大堆令人眼花撩亂的數據,各位朋友們是不是卻覺得人體構造相當有趣、出乎意料呢?我們得先對人體腸道等器官有初步認識,未來才能幫助我們在接收一些腸道新知,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應用。

(全文摘自拙作「腸命百歲」) 

蔡教授的健康腸說

我們一起來觀察自己的肚子,請低下頭看著肚子,右手跟著觸摸,先是口腔、喉嚨、再來是食道,食道位於胸腔正中央,在氣管和心臟的後方,鼓起來的胃位於胸腔的下方,上腹部的中央與左邊,小腸分佈於肚臍周圍,然後是大腸,大腸分為盲腸、結腸與直腸,盲腸位於肚臍向右一個拳頭,再向下一個拳頭。盲腸接到升結腸,由右下腹部往上走,在上腹部向左橫過腹腔(橫結腸),然後,在腹腔左上部向下走(降結腸),接到乙狀結腸(左下腹部)、直腸到肛門。

所以,如果你肚臍周圍痛,可能是腸炎,上腹部左側痛是胃痛,右下腹部痛懷疑是盲腸炎。如果你坐在馬桶上,想幫助排便,可以按左下腹部乙狀結腸,然後再由右下腹部,順時針按摩你的結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英傑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