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通過一項八百二十萬美元的「人體微生物體」研究計畫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由四間頂尖研究室合作執行,研究腸道、口腔、皮膚、鼻腔、生殖道中和人體共生的微生物,其中當然腸道微生物是重點。NIH形容這項計畫在科學史上,是繼人類基因體計畫的另一個里程碑,八百二十萬美元只是拋出的第一塊磚,將帶動規模及意義皆不亞於太空計劃或人體基因體計畫的研究新領域。

    當你讀到這裡時,我希望你認知到這項研究,將是人類科學史上的重要一頁。事實上,當人類基因體計畫完成時,科學家有些失望的發現,人類居然只有兩萬個基因,大幅少於原先預測的10萬個基因。萬物之靈的人類,基因數居然和果蠅差不多。噢!這真是太神奇了呀!!

    在「人體微生物體」計畫開始執行時,參與研究的科學家連名在「自然」(Nature) 上發表一篇文章,他們針對人類只有兩萬個基因這件事,寫下了一段發人省思的評論:「人類不需要自己去演化出太多基因,我們與微生物共生,我們的基因體與共生微生物基因體共同演化,甚至我們的生理代謝也與微生物互相整合,共同建構出一個『人類超級生物體』(human super-organism)」。不錯,與我們共生的微生物超過百兆,它們的基因體比人自己的基因體大上千百倍,更複雜,可塑性更高,許多重要機能,我們不需要自己去演化,交給微生物吧!所以,我們有兩萬個基因就夠了。

    所以,當我定義什麼是「蔡英傑」時,我不但只思考我得自我父母親的那兩萬個基因,我也要體認到「蔡英傑」也包括了我生下來以後,領受自大自然,與我一同成長生活的百兆微生物,他們也是「蔡英傑」的一部份。

     為了說明這個概念的起源,我要再上溯到2005年。

  2005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大衛雷蒙教授在「科學」(Science) 上,發表一篇重要論文,這是第一篇利用基因體學概念研究腸道菌的論文。他發現人的腸道菌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不是幾百種,而是幾千種,而且多數是未知的新菌種,不折不扣是一個人體內的小宇宙。

這篇論文的第一句話,他就說:「腸道菌是人體的『必要器官』(essential organ),它們提供養分,調控腸道細胞的發育,以及誘導免疫系統的發展,但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對它們的認識如此不足」,這是一項劃時代的宣言,腸道菌的研究從此成為生物醫學的大熱門。

在科學定義上,一個器官是由一群分化的細胞組成共同執行特定功能,而且要與其他器官,彼此相助,各司其職。腸道菌真能夠稱做是個器官嗎?這會不會又是一個被科學家研究熱血過分放大的形容語詞呢?

大家不知是否還記得,人的神經傳達系中的很多基因是得自微生物,人所用的很多神經傳導物質腸道菌也有,也用,當然也能辨識;腸道菌本身,請注意不是在說腸道腹腦,能接收來自人體其他器官的訊號,做出適當反應;它們也能發出訊號,影響其他器官。

不知突然拋出那麼多專有名詞,大家是否還可承受呢?欲閱讀更多關於腸道的知識,請繼續收看蔡教授的下篇文章喔。

(改寫自拙作「腸命百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英傑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