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哇~今天可是民國百年的百年首po呢!!不知道大家是否達到去年所設立的新年新希望了,而各位今年的新年新希望又是什麼呢?願大家都能擁有平安順利的一年,在身體健康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腸道的世界裡這可是有可能的呢,在這裡想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乳酸菌的新知。

 

在學術界,很重視『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這是基本的學術道德,每次看到購物台減肥嗜脂菌的宣傳,都令我痛心疾首,消費乳酸菌到這種程度。

 

近幾年,有關腸道菌及乳酸菌的研究進步太快,僅僅五年前,我們還認為人類的腸道菌大約有數百種,現在認為可能在數萬種以上。

 

僅僅五年前,我們還習慣由疾病的角度來看腸道菌。現在,已經把腸道菌當成是人體的必要器官。

 

僅僅五年前,醫學界相信乳酸菌的好處就是改善腸道機能,現在知道不只是腸道機能,而是由抗過敏、抗發炎,心血管,甚至到癌症預防,乳酸菌都有神奇的功效。

 

在這裡我想讓你澈底了解什麼是腸道菌,腸道菌從何而來,什麼是腸道好菌、腸道壞菌,什麼叫做腸道菌相平衡,什麼叫做道菌相失衡,我要你澈底認識腸道中百兆的小兄弟,很多舊觀念要去除,很多新觀念要學習,懂得如何照顧百兆腸道菌,才有資格談保健,談養生。然後,我要告訴你醫學界如何研究乳酸菌的益生功能,乳酸菌如何有益健康。

 

相信我,讀完這章,你會急著想問我:

『蔡教授,我要去哪裡才能找到真正好的乳酸菌產品,真正能夠幫助重建腸道菌相的好乳酸菌呢?』且讓我們看下去~

 一、    腸道菌是人體的必要器官 --- 雷蒙教授的真知灼見

 

2007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通過一項八百二十萬美元的「人體微生物體」研究計畫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由四間頂尖研究室合作執行,研究腸道、口腔、皮膚、鼻腔、生殖道中和人體共生的微生物,其中當然腸道微生物是重點。NIH形容這項計畫在科學史上,是繼人類基因體計畫的另一個里程碑,八百二十萬美元只是拋出的第一塊磚,將帶動規模及意義皆不亞於太空計劃或人體基因體計畫的研究新領域。

    當你讀到這一頁時,我希望你認知到這項研究,將是人類科學史上的重要一頁。事實上,當人類基因體計畫完成時,科學家有些失望的發現,人類居然只有兩萬個基因,大幅少於原先預測的10萬個基因。萬物之靈的人類,基因數居然和果蠅差不多。

    在「人體微生物體」計畫開始執行時,參與研究的科學家連名在「自然」(Nature) 上發表一篇文章,他們針對人類只有兩萬個基因這件事,寫下了一段發人省思的評論:「人類不需要自己去演化出太多基因,我們與微生物共生,我們的基因體與共生微生物基因體共同演化,甚至我們的生理代謝也與微生物互相整合,共同建構出一個『人類超級生物體』(human super-organism)」。不錯,與我們共生的微生物超過百兆,它們的基因體比人自己的基因體大上千百倍,更複雜,可塑性更高,許多重要機能,我們不需要自己去演化,交給微生物吧!所以,我們有兩萬個基因就夠了。

    所以,當我定義什麼是「蔡英傑」時,我不但只思考我得自我父母親的那兩萬個基因,我也要體認到「蔡英傑」也包括了我生下來以後,領受自大自然,與我一同成長生活的百兆微生物,他們也是「蔡英傑」的一部份。

     為了說明這個概念的起源,我要再上溯到2005年。

  2005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大衛雷蒙教授在「科學」(Science) 上,發表一篇重要論文,這是第一篇利用基因體學概念研究腸道菌的論文。他發現人的腸道菌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不是幾百種,而是幾千種,而且多數是未知的新菌種,不折不扣是一個人體內的小宇宙。

這篇論文的第一句話,他就說:「腸道菌是人體的『必要器官』(essential organ),它們提供養分,調控腸道細胞的發育,以及誘導免疫系統的發展,但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對它們的認識如此不足」,這是一項劃時代的宣言,腸道菌的研究從此成為生物醫學的大熱門。

在科學定義上,一個器官是由一群分化的細胞組成共同執行特定功能,而且要與其他器官,彼此相助,各司其職。腸道菌真能夠稱做是個器官嗎?這會不會又是一個被科學家研究熱血過分放大的形容語詞呢?

請您讀到這裡後,自己急著想下結論,不過我先給您一些提示。

人的神經傳達系中的很多基因是得自微生物,人所用的很多神經傳導物質腸道菌也有,也用,當然也能辨識;腸道菌本身,請注意不是在說腸道腹腦,能接收來自人體其他器官的訊號,做出適當反應;它們也能發出訊號,影響其他器官。

 

二、    腸道菌是傳家寶

 

100,000,000,000,000,1的後面接上14個0,這是百兆。

我們的肚子裏面竟然有100兆以上的腸道細菌,與我們共存共榮。它們的平均直徑大約1微米,必須用800倍以上的顯微鏡才可以看見,如果將百兆那麼微小的細菌排在一起,長度可達10萬公里,可以繞地球一周半。

再來玩一下數字遊戲,每個人有10的14次方的腸道菌,全世界人口是10的9次方,所以,全人類的腸道菌總數達到10的23(14加9)次方。如果加上其他哺乳動物的腸道菌,總數將遠遠超過海洋中的細胞數目(10的29次方),將是地球上僅次於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生態系。

腸道菌在腸道中的分佈,由上到下,越來越多。胃因為太酸了,只有少數像幽門螺旋桿菌之類,有特殊保護機制的菌才能生存,所以每一毫升胃液只有約1000個細菌。進入小腸,細菌數目就開始增加,由數千個,數萬個,到了迴腸時,每公克內容物就有10億個以上的菌了。到了大腸,菌數更快速上升,每克內容物可以達到100億個菌。所以,百兆的腸道菌,有99%住在大腸中,1%在小腸中。

A

腸道菌從哪裡來?

腸道菌主要屬於厚壁菌門(Fimicutes) 及擬桿菌門(Bacteriodetes),不像其他病原菌,這兩群菌變得太習慣腸道環境了,不太能夠在外界存活。所以,腸道菌主要還是人傳人。

胎兒在子宮裏面時,腸道幾乎是無菌狀態,當胎兒經由產道生出來時,產道中的菌就進入胎兒肚子裏。出生以後,嬰兒所接觸到的人,所喝的奶,所用的衣物,甚至連呼吸的空氣,都會將細菌帶給嬰兒。你相信嗎?出生時,完全無菌的嬰兒腸道,只要24小時,菌數就達到百億,只要一星期就達到百兆了,然後,終其一生,腸道菌都與他共存,維護他的腸道健康,訓練他的免疫系統,幫助他抵抗壞菌,供應他寶貴的維生素。

微生物是無孔不入,連羊水,胎盤,臍帶血,母乳中,都有微生物存在。對自然分娩的嬰兒而言,母親的腸道菌,產道菌,以及哺乳方式是影響早期腸道菌相形成最重要因子,生產環境,母親年齡,抗生素使用等,也是重要影響因子。

剖腹產嬰兒腸道中,雙歧桿菌,脆弱擬桿菌 (Bacteroides fragilis) 之類的厭氧菌特別少,反而是困難腸梭菌(Clostridium diffi cile及大腸桿菌等壞菌特別多。這種菌相難免會影響腸道免疫的發展,而剖腹產嬰兒經常要拖上一個月以上,才會恢復到以雙歧桿菌佔優勢的正常嬰兒菌相。

母乳哺育兒的腸道菌會以雙歧桿菌及乳酸桿菌為主,而奶粉哺育兒的腸道菌種類就很雜,梭桿菌,腸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數量都不少。值得注意的是發現困難腸梭菌的機率遠比母乳兒高許多。

看來您的孩子如果是剖腹產,又是奶粉兒的話,他的腸道菌形成確實是在起跑點就輸了一大截,偏偏這種幼兒越來越多,這就是促使我們努力投入開發幼兒用乳酸菌的動機。

腸道菌從哪裡來?對腸道菌的初期發展而言,媽媽最重要,所以我們積極宣導,媽媽們要特別注意腸道健康,懷孕後期本來就容易便秘,請多攝取乳酸菌,儘量避免便秘。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腸道菌到2,3歲以後,就算穩定了。那麼請問對發展成熟的腸道菌而言,環境因素重要,還是遺傳因素重要?

很有趣的問題。我希望是環境因素重要,這樣我才可以逼你注意生活習慣,不過下面這個研究告訴我們,遺傳基因也是很重要。。

2009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的Gordan教授煞費苦心的找了31對成年同卵雙胞胎及23對異卵雙胞胎,分析他們及他們的母親的腸道菌,發現有血緣關係者,即使不生活在一起,腸道菌仍然相似,不論同卵或異卵,雙胞胎間腸道菌相似度,皆高於與母親間的親子相似度,但親子間的相似度又遠高於無血緣者。之前也有研究指出,不生活在一起的雙胞胎腸道菌相似度,遠高於同吃同睡的夫妻。這似乎是說遺傳血緣比生活環境重要嗎?不一定的,別忘了,那些雙胞胎小時候還是生活在一起,不過這些研究,確實大大提升了遺傳的重要性。

腸道菌從哪裡來?首先從媽媽來,然後從家人,從環境來。

塑造培育腸道菌,是環境重要,還是遺傳重要?兩者都重要,遺傳因素打下了基礎,環境因素繼續雕琢。

腸道菌是傳家寶!媽媽們,你不但將遺傳基因傳給孩子,也將腸道菌傳給了孩子。請為了孩子,多關愛自己的腸道吧,給孩子一個扎扎實實的腸道根基吧

 

(全文改寫自拙作「腸命百歲」)

 

母乳乳酸菌的研發值得期待

母乳是嬰孩最佳營養來源,豐富且均衡,而且含有高量的乳糖,以及被稱為雙歧菌因子的各種寡糖,幫助嬰兒腸道益菌充分增殖。其實母乳中的乳酸菌也不少,每毫升有幾億以上,對嬰兒腸道菌相的形成及保持穩定,很有幫助。最近,我們為了開發更安全,更適合幼兒使用的乳酸菌,積極研究母乳乳酸菌。我們在最嚴謹條件下,收集母乳,在半小時內,送到研究室厭氧操作檯內,分離培養乳酸菌,研究它們的功能性,安全性,已經得到一些可預防過敏,對抗感染的優良菌種,請拭目以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英傑博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